隔振装置有哪些种类:从被动隔振到智能主动控制的演进路径
隔振装置作为精密设备稳定运行的核心支撑,其技术演进始终围绕“更精准、更高效”的目标展开。根据作用原理与结构特征,可系统划分为被动隔振、主动隔振及气浮隔振三大类,每类均包含适应不同场景的创新产品。
被动隔振装置:经典结构的持续优化
被动隔振装置依赖弹性材料形变吸收振动能量,典型产品如橡胶隔振器、金属弹簧等。立得泰隔振的蜂窝内芯光学平台台板MOT-F系列,通过蜂窝型内芯设计与宽带阻尼结构,在降低质量的同时提升刚度,面板采用430不锈钢材质,防锈易清洁且长期使用不变形。该平台适用于光学实验、精密检测等场景,平面度等间距阵列设计确保表面稳定性,粗糙度<2µm/m²,变形量控制在0.05-0.1mm/m²。
主动隔振装置:智能控制的精准突破
主动隔振装置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振动,驱动执行器生成反向补偿波,突破被动隔振在低频段的性能瓶颈。立得泰隔振的VCM-S400主动隔振条采用多自由度主动补偿技术,模块化设计支持S400/D400/D600混联,热插拔结构可在10分钟内完成单元更换。其六自由度解耦补偿技术(横纵比误差<0.5%)可实现动态负载±30%波动自动修正,专为扫描探针显微镜设计,20ms快速响应能力显著提升AFM扫描速度35%。
气浮隔振装置:无接触支撑的终极方案
气浮隔振平台利用压缩空气形成气膜,通过非接触式支撑彻底消除机械摩擦干扰。立得泰隔振的摆杆气浮型隔振器ZDT-B系列,采用超薄复合气囊与单摆原理结构,外置调节阻尼器降低共振风险。该产品垂直固有频率1.0-2.0Hz,水平固有频率1.0-1.5Hz,5Hz频段垂直/水平隔振效率达86-92%/88-94%,适用于显微镜、激光干涉等对振动要求极高的场景。
从材料形变到智能补偿,再到无接触支撑,隔振装置的技术演进始终服务于精密制造与基础研究的更高需求。立得泰隔振等品牌通过持续创新,正在推动振动控制技术向“零干扰”目标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