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动隔振器解析:从结构到场景的振动控制方案
被动隔振器:振动隔离的“隐形卫士”
被动隔振器是一种无需外部能源,通过弹性元件(如弹簧、橡胶、空气弹簧)吸收或隔离振动能量的装置。其核心原理基于频率分离:当隔振器固有频率低于振源频率的1/√2时,振动传递率显著下降,可有效阻隔中高频振动(5-1000Hz)。
被动隔振器的结构创新:从单一材料到复合设计
被动隔振器的性能提升依赖于材料科学与结构设计的突破。传统弹簧隔振器虽成本低,但低频隔振效果有限;橡胶隔振器通过分子链摩擦耗能,适合高频振动场景;空气弹簧则通过气压调节实现刚度可变,兼顾多频段需求。
立得泰隔振的摆杆气浮型隔振器ZDT-B系列,采用超薄复合气囊与单摆原理结构,外置调节阻尼器降低共振风险,自动调平且静音。适用于显微镜、激光干涉等对振动要求极高的设备,满足高精度隔振需求。
被动隔振器的应用场景:从实验室到工业现场
在显微成像与光学制造领域,立得泰隔振的空心圆锥橡胶隔振器POT-G系列以高科技橡胶与特殊结构,成为精密设备“振动克星”。其固有频率4-8Hz,载荷50-700kg,阻尼大、恢复快,有效隔离中高频振动,降低共振风险。
在医疗生物等低振动要求场景,立得泰隔振的固态橡胶隔振器POT-P系列性价比突出。组合橡胶结构使垂直固有频率6.5-12Hz、水平3-8Hz,阻尼比0.05-0.2,恢复时间<5s,快速衰减振动。
随着工业4.0推进,被动隔振器正向智能化方向演进,模块化设计成为另一趋势,这种“被动+智能”的混合方案,正重新定义精密制造领域的振动控制标准。